来源:重庆华岩寺 发布时间:2025-09-13 点击次数: 手机版
早就听闻金佛山古佛洞的大名,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故事与神奇景致,光是从古籍文献中知晓一二,便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。这次终于能踏上这片土地,从乘索道攀北坡,到探古佛洞秘境,再到药池坝风光,一路见闻皆难忘,遂记其详。
前往古佛洞需先登金佛山北坡,我们乘缆车索道上行时,天公偏不作美,山间风势骤起。索道轿厢被狂风裹挟着左右摇晃,时而幅度轻缓,时而猛地一倾,窗外的山峦与云雾在眼前晃得人眼晕,同行者有的紧紧攥着扶手,有的小声念叨着“菩萨保佑”,连平日里胆大的人都屏着呼吸,直上一千多米,轿厢稳稳落在北坡站台,大家才长舒一口气,纷纷笑称这趟索道之行“惊心动魄,堪比探险序幕”。
刚下索道时,北坡被浓密雾气笼罩,眼前只有几米内的台阶与草木,远处的景致全被白雾吞噬,连身旁人的身影都显得朦胧。正当我们惋惜“怕是要在雾里寻洞”时,山间风又起,像是有只无形的手轻轻拨开帷幕,浓雾竟顺着山势缓缓散开——先是露出北坡酒店,近处青灰色的山峦崖壁,再是远处隐约的峰峦轮廓,最后连山脚下的景致都渐渐清晰,那藏在山林间的药池坝,和天池清澈的水,也在雾散后全然展现在眼前。
提及药池坝,这可是金佛山北坡的一绝。它并非普通的山间平地,而是因地处高山台地,又有天然泉眼与丰富草药资源,自古便是当地人休憩疗愈的好去处。我们站在观景台远眺,坝子四周被密匝匝的常绿阔叶林环绕,林间隐约可见几处青瓦小屋,这便是过去的古佛寺,民国时期朗圆大师修复道场。屋前的田地里种着当归、黄连等高山药材,叶片上还沾着雾散后留下的水珠,透着几分灵气。
坝中最特别的是那几处天然水池,池水常年保持在适宜的温度,因周边草药根系渗透,池水自带淡淡的药香,相传早年修行者与山民劳作后,常会来此泡泉解乏,如今远远望着蒸腾的水汽与池边晾晒的草药,便已能感受到这份“高山疗愈地”的独特韵味。
稍赏药池坝风光,我们便跟随古佛洞北坡开发者李福珍居士往古佛洞方向去。途中还见坝边有山民支着竹筐,售卖刚采的野生猕猴桃与晒干的草药,吆喝声在山间回荡,添了几分烟火气——这般热闹景象,与当年修行者们独居山间的清冷,更是形成鲜明对比。
行至古佛洞前,先见一座古佛楼矗立,楼两侧殿堂内诸佛塑像庄严肃穆,未进洞便先觉宁静。拾级而上,楼前展示牌显“世界高山溶洞第一溶洞群”之名,细读方知古佛洞分上中下三层,已探明区域达3700米,形成于580万年前,且与灵官洞等连通成庞大主洞群,规模之宏大连连令人惊叹。
虽值盛夏,洞口却寒气袭人,与洞外暑热判若两界。随李居士入洞,刚进洞便被空旷气势震慑:洞顶高得望不见顶,手电筒光束仅能照亮斑驳岩壁,钟乳石如垂天之幕,有的似倒悬冰棱,有的若盘旋巨龙,脚步声在空穴中回荡,每一步都似与千万年时光对话,连呼吸都不自觉放轻。
穿过初始开阔区,便至“七十二道拐”。此处通道窄得惊人,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,肩膀紧贴冰冷岩壁,能清晰触到石缝渗水滑过手背,脚下碎石泥泞,稍不留神便会打滑。我们排成一列,前人身后紧贴后人胸口,手电光仅能照半米前路,拐与拐回环如迷宫,耳边只有心跳与呼吸声,大气不敢出,足足挪了十多分钟才走过这令人屏息的险道。
一入主洞,视野骤阔,所有人皆惊叹出声。洞厅宽数十米、高近二十米,宛如天然宫殿,钟乳石与石笋交相辉映,或如莲花绽放,或似仙女起舞。正前方一尊“天降古佛”矗立,乃数百万年前洞顶岩石滑脱而成,石佛端坐象形石座,莲花座纹路清晰,手势作无畏印,惟妙惟肖,让人叹服自然鬼斧神工。
古佛前,塑有硕大观音像,旁有数十亩水池,水面平静倒映观音,寓意“海上南海观音”。我们绕池一周,至观音后拜古佛,途中见一浅坑,安放着古老的六座大伙食灶,单灶可济数十人炊饮,此地便足容上百人作息。遥想当年,灶火熊熊,炊烟袅袅,洞中烟火气定然满溢,那份人声喧嚷的繁华,似在眼前铺展。
此时忽忆起当年修行者——他们或许也曾在此诵经,无香火缭绕,唯有风声泉声为伴,虔诚却丝毫不减。
拜罢古佛,攀至洞顶上层,此处钟乳石更繁,天然形成亭台楼阁、戏台之形,似人工雕琢却浑然天成。自观音像后拾级攀援至戏台,见其由数根硕大钟乳石如擎天之柱般稳稳托起,同行者兴致勃发,或展喉高歌,或摹水袖轻舞,即兴演绎。低头下望,洞底一泓清水漾漾,灯光洒落水面,碎作星子点点,恍惚间似有千百看客云集,人声鼎沸的旧日戏景,鲜活如初。
再往上,一片钟乳石林横陈,需勾身俯首方能穿行。灯光漫过石体,钟乳石晶莹剔透,折射出漫天星辉般的光芒;更有无数白色石花缀于岩上,剔透如冰雕玉琢,宛若千年莲花悄然绽放,让人暗叹,此莫非古佛洞佛教文化将兴之吉兆?
过石林后,洞道骤然收窄,艰险接踵而至,我们沿此往“大洞壁”行进。有的地段需侧身贴壁,前心后背紧抵亿万年凝成的崖石,唯闻衣衫摩擦石壁的“沙沙”声;有的地方得蹲身挪步,屏气凝神生怕碰落岩屑;更有甚者,需脚踏两侧崖壁左右腾挪,或如蛇般伏地缩形,方得勉强通过。崖壁的压迫感直逼人心,众人呼吸骤促,心头竟生惶然——若这石壁微动,便是灭顶之灾。行至最深崖壁处,脚下木板年久朽损,踏之颤颤巍巍,每一步都令人心悬。
下方是深不见底的壁洞,吾掷石试探,十余秒后方闻“叮叮咣咣”的落响;对洞长啸,回音从四方涌来,方知此洞与别处洞穴相通。然洞口宽不足一米,且直上直下,无从攀援,只能贴壁横向轻行,手中早已攥满冷汗。
抵达“大洞壁”,此处果然是俯瞰洞底的最佳处,“七十二道拐”、古佛、水池尽收眼底,布局一目了然,壮观至极。沿大洞壁台阶下行,见供奉文殊与释迦牟尼佛,香烛不断。复归古佛处,旁有三具天然石棺,民间传“石棺拾宝,得福得财”;另有遗迹传为三国徐庶修道处,石桌石椅似留观书参禅痕迹。清咸丰《南川县志》虽未直提徐庶,却言古佛洞“古”,想来这些传说亦是洞史一部分。
闲谈间,李居士谈及其规划:“本想塑五百罗汉,后众人商议,不如塑一千二百五十尊,让佛教氛围更浓。”其为古佛洞谋划的热忱,令人敬佩。
随后往熬硝遗址,见岩壁下硝池层层叠叠,池壁留褐色硝渍,坑边散碎陶片,最深处硝坑半人高,底结白色结晶,指尖触之粗糙——想来当年修行者或曾在此劳作,以硝石换物资,于艰苦中守信仰。
洞之未开发区道路泥泞,却更显原始。行至宽敞隧道,半小时后抵另一洞口,薄雾缭绕,阳光投射其上,竟现“佛光”!众人皆惊,忙拍照记录。李居士言“佛光需雾气与光线角度恰巧,遇之乃金佛山一大幸事”。
洞口旁有凤凰泉、女娲泉,水质清冽,为洞内饮用水源。尝之甘甜,神清气爽。而凤凰泉畔有路径通往第四层洞,此洞尚待开发。
吾掷巨石探深,约下行二十米方是洞底,料想若继续探幽,或许能发现此洞与金佛山整座喀斯特地貌相连,藏着更多未解之谜。洞壁石燕“哒哒”探路,嵌有诸多海底化石,印证此地数百万年前曾为海洋,经地壳运动成洞,岁月沧桑令人感叹。
出后洞口,见半圆形平台,远眺香炉峰被云雾轻绕,南川城房屋错落,巴南田野黄绿相间,风携草木清香拂面。右手仙女洞隐约,石塑仙女似向山下望。此处左临风吹岭万丈崖,右接深谷绝壁,云雾过处,如临仙境,顿生超尘之念。众人皆长舒一口气,有人仰天长啸,尽抒胸中郁气。同行者戏言:“此地真正古佛道场!每步皆是生死考验,幽闭、黑暗恐惧症者难承其苦。他日开发,当设通行之限——量腰围、衡体重,凡百四十斤以下者方许入,能过者当赏,未过者须减肥再来!”
稍作停留,返洞至文殊像处,入全未开发,人迹罕至区域,见更多熬硝遗址,洞穴宽敞多岔洞,部分因未探明封堵。往深处行,遇仅容侧身小洞,300多米路程走半小时。见台地下行,有极陡缝隙,下视漆黑如万丈崖,缝间铺旧木板,众人扶岩踏板缓行,既紧张又兴奋。出缝隙攀爬,终见光亮,爬出去乃茂密竹林,穿林而下,至金佛山生态石林旁大路。
至此,古佛洞之游落幕。从索道惊魂、雾散见药池坝,到洞中考古、遇佛光奇景,几小时行程,我们见溶洞壮阔、感修行者坚守。细品同行者戏言,竟觉真切——古佛洞一行,虽仅三四十分钟行于窄径,却让人深味生命之压迫、无常与艰辛。想来世间修行,亦莫过于此——生老病死、诸般苦楚接踵而至,每一步生存皆非易事,口中之食、身上之衣,皆是他人辛劳所得。当年金佛山高寒偏远,游客少、香客稀,无香火供养,修行者种土豆、白菜果腹,靠行医治病换物资,却代代坚守道场,成为天下道场苦行风尚;如今我们乘缆车、踏平阶,渴饮清泉、累有歇处,现代便利与昔年艰苦对比鲜明。
这趟旅程,不仅是视觉盛宴,更是心灵洗礼——药池坝的灵秀、古佛洞的神奇、修行者的坚守,皆成心中难忘记忆。此番记游金佛山古佛洞,观的是奇景,悟的却是人生真味。经历了千百年的相持后,我们终于看到了战胜贫困的曙光。胜利在向我们招手,更加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创造。